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蘇縣長接受中評社專訪 談兩岸農業交流part1

  • 發布單位:新聞處-公共關係科

中評社台北3月22日電(記者 鄒麗泳)
民進黨籍雲林縣長蘇治芬日前拜會中評社,就兩岸農業交流與台灣中評社社長俞雨霖交換意見。蘇治芬倡議,大陸對台採購農漁產品最好是以“政府對政府”模式進行,農漁民不喜歡政治性採購,擔心不夠穩定,經貿互動應回歸市場機制;兩岸有必要建立長期穩定的關係以及良好的互信機制,兩岸經貿互動才能可長可久。

蘇治芬18日偕同雲林縣新聞處長詹益錦拜會台灣中評社,由社長俞雨霖、總編輯林淑玲、採訪主任鄒麗泳、記者黃筱筠等接待。雲林是台灣農業大縣,她近期三次赴大陸行銷農產品,為雲林農民尋找市場通路,備受肯定。
針對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日前率經貿考察團抵台,到雲林參訪,並傳出大陸有意直接、常態性對台採購農漁產品,同時在南台灣設置採購中心;蘇治芬表示,這是好事,但每個省的需求不同、走的路線也不同,最好由政府對政府建立窗口。
談到大陸來台灣農村契作(約定種植、收購)的可行性,蘇治芬認為,任何經貿互動與合作,必須培養互信、進而產生長期穩定的關係,日本農企業、商社與台灣農漁會進行契作係由小慢慢變大,日農企也派人到台灣下場指導,台灣農民不會害怕。但台灣農漁民會擔心與中國大陸做生意,是不是只有一次?契作只有1、2年?中國大陸有無能力指導台灣的農業?這些是兩岸發展契作的重要課題。
她認為,目前兩岸很難做到農業契作,主因是大陸農業科技水準還無法與台灣達到相同水平,很難派人到台灣下場指導,提供種子、教導農民噴灑農藥或指導耕作。兩岸農漁業在此過渡時期,必須仰賴兩岸當地政府與公信力機構做為窗口,若有地方政府的背書,雙方都不須擔心農產品的品質或農藥或化學殘留,縣市政府會各自要求農漁民及加工業者達到標準。
蘇治芬直言,台灣農漁會多掌握在地方派系手上,而且是營利單位,台灣地方政府是非營利組織,農民對政府信賴度比較高,可以出面與大陸政府或貿易商洽談,成為台灣農漁民與中國大賣場的橋樑。尤其,公務門比較無私,兩岸農漁業開始互動時有公務門做為窗口比較有保障。她強調,兩岸農漁業經貿交流最核心的問題就是檢疫與通關,兩岸政府應各自委託具公信力的檢驗機構、相互採認,不要再由層層通關,簡化通關程序。
身為農業縣長,蘇治芬相當了解兩岸經貿互動的重要性,她已經三次造訪大陸,到北京、上海等地推銷雲林縣農漁產品,帶著雲林農民到韓國首爾、日本東京等國家觀摩,增廣見聞。
蘇治芬很清楚台灣農業的結構性限制、也了解農漁會還有哪些優勢,她說,台灣農漁產品安全、衛生比大陸有優勢,農漁加工品受歡迎、可當伴手禮,猶如進口到台灣的日本貨是高檔品,出口到大陸的台灣貨也是高檔貨。
她說,在中國大陸農漁產品安全度還不是很有保障的時刻,台灣農漁業仍有空間,但未來5、10年說不定被趕上,“現在關鍵時刻,再不調整可能就變成最後的關鍵時間”,蘇治芬一直大聲疾呼台灣加工業者及生鮮業者要趕快調整轉型,否則很難面對競爭。
然而,台灣農漁產品外銷仍有很大限制,蘇治芬指出,台灣農民多是個體戶、耕地面積很小、市場規模太小,縱使中國大陸想跟台灣大量採購農漁產品可能會發生貨源不足情況、無法滿足需求。從事國際貿易者都清楚,穩定供應貨源很重要,面對這些難題,台灣要成立國家級物流中心變成當務之急。